談談親子遊戲治療法         崇恩匯中心主任 吳慧蘭姑娘

相信很多家長曾聽說「親子遊戲治療法」,並會聯想,只是有問題的孩子才需要治療的;有些家長則不認同孩子有問題應找專家或專業人士介入,認為玩玩具怎能治療孩子問題的;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平日經常玩玩具,為何他有情緒及行為問題、或經常亂發脾氣。究竟親子遊戲治療法與平日親子玩玩具有什麼分別呢?

日常親子玩玩具雖是互動的,但較隨意的。在遊戲中,有時孩子主導,有時是由父母主導,父母較少探究孩子在遊戲中每個動作、每句說話背後附帶的意思。而親子遊戲治療法有別於平日與孩子遊戲的,親子遊戲治療法是在安全情況下讓孩子主導的,父母在旁瞭解及聆聽孩子的心聲。讓孩子安全地、自由地、可持續地向明白他內心世界的人(尤其是父母) 表達心事及需要。

孩子在遊戲中所表達每句說話及動作都是有意思的,因為遊戲能讓孩子在輕鬆的氣氛下流露其情緒,尤其那些埋藏已久的深層次感受。因為「遊戲」是孩子的語言,是瞭解孩子內心世界最佳媒介之一。當孩子面對日常生活經驗、煩惱或困擾時,他們多會出現令人難以觸摸的情緒反應,但遊戲能模擬生活情景,可以協助孩子將情緒表現出來,例如:孩子看見母親因患病需經常看醫生,他便經常在遊戲中扮演醫生來照顧公仔,表達對母親的擔心;有孩子在沙池中作兩軍對壘,來表達生活中經常面對緊張的情境;亦有孩子透過玩玩具屋來表達父母正在面對離婚的感受等。

藉著應用親子遊戲治療,父母可從旁瞭解孩子內心世界及需要時,父母不但能及早介入及回應孩子需要,還可以培養孩子情緒穩定。父母回應孩子在遊戲中的需要時,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及被瞭解,親子間誤會及衝突會逐漸減少,甚至有助建立孩子的自尊、自愛、自重及自我價值觀。

若家長誤以為孩子只是玩玩具,沒有正視及回應孩子需要時,可能令孩子誤以為心事或需要沒有人回應,或甚至是不應該的,久而久之孩子學習隱藏心事。長大後,未懂表達內裡的需要及應受,亦未能敏感及回應別人的需要,影響其人際社交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