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存感激,凡事謝恩 臨床心理學家 韋智敏
美國華盛頓有一個紀念大屠殺的博物館,圖文並茂地展示了二次世界大戰在集中營發生的悲慘故事。有些人每日只有兩片麵包作食物,卻要長時間搬運重物,多人一起睡在狹窄的木板上,長期疲勞過度、體力不支而死。更有無數的老弱婦孺在毒氣室遇害,而其他同胞卻要負責搬運及埋葬他們的屍體,卻不知道自己會否是下一位遇害者,每天擔驚受怕地生活,隨時等候死亡的來臨。若你生活在集中營中,你可以感恩嗎?
博物館記錄了一位生還者的經歷,當時在集中營的她很不明白上帝為何讓這些事發生在猶太人身上,就在那一刻,她看到另一位同胞在禱告,她便問那同胞向上帝說什麼,豈料那同胞卻說自己正在感謝上帝,她便很好奇地問她在別人的虐待下有什麼可以感恩,那同胞說:「我為自己不是那位虐待別人的人而感恩。」
這個歷史片段告訴我們,感恩的心不在乎環境的順逆,在乎你看事物的心態。
在人與人相處的層面,感恩的人能看到別人刻意為自己付出,看得到別人的犧牲,如金錢、時間、精神,明白這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,是別人希望自己得益而作的。這份感恩的心有助我們細味從他人身上所得的恩惠,使我們從人際相處上所得的快樂可以延續。1
在生命或靈性的層面,一個人能否感恩在乎他/她能否看到生命的非必然性。生命本是無常的,現在所擁有的,包括健康、工作、財富、家人、朋友等絕非必然。當一個人能看穿生命的真諦,不必強求工作穩定、身體健康、長壽、家庭完整、子女孝順等,容許生命有走差,有令人失望及痛苦的地方,反而能體會到生命之恩,為所經歷的美善、所擁有的一切感恩。
近年心理學家提出把感恩融入治療當中,發現有助減壓、減輕抑鬱及提昇人際關係。2其中一個練習很有意思,就是想像自己什麼也沒有,包括身體的所有器官、身邊所有的親人朋友,以及周圍所有的物件,然後逐一向上蒼提出取回,並且要說明箇中的原因,例如:「請把一雙腳給我,因為我想可以走動;請把空氣給我,因為我想可以自然呼吸。」這個練習有助我們覺察及珍惜自己所有的,多存一份感恩的心享受生命的一切。
其實一顆感恩的心需要透過不斷實踐來培養,每天回憶及細味所領受的恩惠,包括別人做在你身上的善行、生活所遇到的美好事物等,學習向別人表達謝意,向上蒼也存感激之心,慢慢地,你會發覺內心的眼睛會多留意到生命的美善,感恩的心自然會培養出來。
凡事謝恩絕對不是要求人扭曲生命的苦難,為自己的痛苦感恩,這實在違反人的情感。凡事謝恩提醒我們要培養一顆感恩的心,不看所有的為必然,透過凡事實踐謝恩,學習在無常中察覺生命的美好,從心而發地感謝,是面對苦難的力量。
1Wood, A. M., Maltby, J., Gillett, R., Linley, P. A., & Joseph, S. (2008).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upport, stress, and depression: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.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, 42, 854-871.
2Bono, G., & McCullough, M. E. (2006). Positive responses to benefit and harm: Brining forgiveness and gratitude into cognitive psychotherapy.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: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, 20, 1-10.